俗稱東協十加六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預計將在年底前完成談判,但隨著台灣政治圈對加入區域經濟體的不作為,台灣的汽車產業面臨沒有選擇的地步──如果不出走,就只剩死路一條。 (文/張志康)

整個東亞只剩台灣和北韓不是RCEP的成員國。(圖片提供:維基百科) 

當台灣汽車業界愈來愈擔心國產車與進口車占有率的死亡交叉時,11月4日在泰國曼谷舉行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峰會發表聲明,表示除印度以外的RCEP已經完成談判,預計將於明年簽署。此舉對於台灣的汽車產業來說,無疑是宣布了「秋後問斬」。 

台灣進口車愈賣愈多,隨著RCEP成形,這個趨勢很難逆轉。 

簡單地說,當RCEP正式成形後,整個東亞除了台灣以外,將成為一個單一市場,彼此的商品將可望以低關稅甚至零關稅的情況下無痛流動。也就是說,汽車零組件的工廠可以設置在越南、菲律賓,然後直接運至珠江三角洲或長江三角洲的成車組裝廠,其間並不需要額外的通關及課稅程序。 

未來RCEP成員國間的汽車零組件,可望在零關稅前提下,無痛流動。 

那麼,對台灣的汽車產業,尤其是汽車零組件產業,無疑是重大打擊。車輛工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的總產值達新台幣2,260億元,外銷比例約莫在半數左右,而其中,又以北美市場為主要的貿易對象。在此同時,北美汽車市場雖然仍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但其未來的成長幅度並不看好。反倒是東亞,尤其是中國大陸及印度,是未來最被看好的汽車市場。 

台灣汽車零組件主要外銷地是北美市場,但未來的前景及市場成長遠景都遠不如RCEP國家。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台灣的汽車零組件產業,想要切入RCEP國家的汽車產業供應鏈,那麼,就只剩下「出走」一條路可以選擇,因為如果還留在台灣,那麼根本不會有競爭力。 

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想切進RCEP國家的汽車供應鏈,出走到馬來西亞之類的RCEP會員國,是唯一的路。 

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如果汽車零組件生產線仍然留在台灣,那麼,在RCEP國家內,受限於關稅壁壘,台灣產製的零組件根本不會有任何市場競爭力可言。 

如頭燈之類的汽車零組件,在關稅壁壘下,根本沒有競爭力可言。 

換個角度來看,在這樣的國際情勢下,台灣的汽車成車產業,也勢必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首先是成車出口,以過去幾年的狀況來看,2014年全盛時期,台灣成車出口可達9萬餘輛,到了去年,全年的成車出口僅剩2.5萬輛左右。而隨著RCEP成形,國外產製的成車將更具有成本優勢,屆時,將對台灣的國產車產業形成價格排擠效應。 

台灣成車外銷訂單銳減,內銷也面臨進口車挑戰。 

另外,眾所週知,全球汽車產業都朝向電動車的研發與產製前進,台灣汽車產業一沒有成本優勢,二沒有技術優勢,在難以切進國際大廠的供應鏈體系下,就差不多不用再談什麼未來的發展了。 

電動車是未來的趨勢,但台灣又該如何切進其中的供應鏈呢? 

當大多數人把眼光放在中美貿易戰的時候,汽車產業的從業人員更應該把眼光放在RCEP這個區域經合組織上,以現在來看,台灣的汽車零組件產業如果不想死,只剩下出走一條路可以選擇。 

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如果不想死,只剩出走一條路了。 

======================= 

作者張志康有20年以上的汽車新聞採訪經驗,曾任職於一手車訊、車主雜誌、汽車百科等專業媒體,與中央日報、欣傳媒、時報周刊等綜合性媒體,現任NOWnews資深要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