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師傅的異端邪說>

 

未來走向 CASE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汽車這個不過一百多年的產業,面臨有史以來的最大挑戰,整體來說,汽車產業將從現行的「製造業」走向「服務業」,未來新產品的推陳出新速度將愈來愈快,朝向 3C 產業現行的趨勢發展。(文/張志康)

汽車業的未來,將在於結合車聯網、自動駕駛、共享模式以及電動車與車用電子等方向。

從西元 1885 年卡爾朋馳發明第一部汽車以來,全球汽車產業的獲利模式,都不脫製造、銷售、售後維修保養等環節,其中,獲利的主力,自然是新車銷售。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這樣的獲利模式將出現重大變革。

BMW 在今年 CES 展出的概念車,明顯結合了自動駕駛、車用電子與車聯網。

 

獲利不再靠賣車

 

以現今的時點來觀察,全球汽車產業在 CASE 四項科技與模式出現後,各家國際大車廠都開始思考,既有的獲利模式是否將面臨重大轉型。所謂的 CASE ,是四項科技與模式的簡稱,包括了車聯網( Connected )、自動駕駛( Autonomous )、共享模式( Sharing )、電動車與車用電子( Electricity )。

未來的移動模式,消費者不需要因為駕駛,而斷了與全世界的連線。

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或許很難體會這四者對汽車產業將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但對汽車產業的從業人員來說,當這四者結合起來時,便可以推論出,汽車產業將會出現不可逆的重大變革。

曾經在電影裡的幻想,未來都將可望成真。

先從消費層面來看,這四者的結合,意味著消費者未來若有交通需求,除了大眾運輸工具(如捷運、火車、公車等)外,也同樣可以選擇小眾的運輸工具,而且不需要「擁有」一部車,消費者可以藉由共享模式,隨時取得車輛,同時在移動過程中,可以藉由車聯網與自動駕駛,解決駕駛汽車時,包括交通阻塞等大多數問題。同時車上的車用電子與車聯網,也能夠讓消費者在移動過程中,不與外界中斷連結。而補充燃料這件事,也可以藉由共享模式,由業者提供電動車的充電椿,消費者只需要更換座駕,便可以完成長距離的移動。

Audi 在今年 CES 展中,推出將虛擬實境與車聯網結合的服務,當然,仍處於概念階段。

在此同時,汽車產業的獲利模式,將會由現行的製造、銷售、售後維修保養,轉變為「交通服務業」。包括共享汽車的租金、車聯網的使用費、電動車充電費等等。

 

科技巨頭早卡位

 

因此,包括豐田、福斯、通用、雷諾日產等大型車廠,近年來紛紛與各家科技大廠展開密切合作,包括 Google 的自動駕駛部門(現獨立出來,改名為 Alphabet )、蘋果、百度、 Softbank 、共享科技的滴滴出行、 Uber 等企業。其中,豐田更將自 2019 年起,推出共享汽車服務,消費者只需要支付一定月費,就可以豐田現有的銷售據點為中心,換開多輛新車。

共享模式方面,美國、歐洲都已經陸續推動,消費者只要用手機,就可以在街頭巷尾找到共享汽車。

當然,這樣的商機也吸引不少其他產業的廠商擠破頭想衝進嶄新的汽車業。舉例來說,在 2019 年的美國消費電子展 CES 會場上,曾經主業是餐具,後來在手機、平板等業界大放異彩的康寧玻璃,也宣布投入車用電子領域,預期將以曲撓、耐磨又安全的導電玻璃技術,將可搶占不少車用電子用品的市場。

電動車的共享,還包括了電網與充電椿的使用費,都可望是未來車廠的獲利模式。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的革命號角,台灣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能否走出傳統的窠臼,發展出足以走向全球的企業?說老實話,以現今大廠早早卡位的情況來看,並不那麼樂觀。但最少先行在台灣這塊地域市場中卡位,等待大廠收購,或許是不錯的商機。

 

=======================================

張志康,資深汽車媒體人,曾任職於一手車訊、汽車百科等汽車雜誌,中央日報、欣傳媒汽車線記者,以及時報周刊編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