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師傅的異端邪說>

 

人才是安全的最大保障

 

最近國際最重大交通新聞,莫過於波音新機  737 Max 的停飛,有相當多證據顯示,該型客機的傳感器可能有問題,導致自動駕駛系統錯亂,才讓半年裡發生兩件空難。但對於正在發展中的汽車自動駕駛來說,又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示?(文/張志康)

飛機的自動駕駛系統發展超過 70 年,仍有改進空間。

隨著 3 月 13 日美國政府宣布波音旗下的 737 Max 系列客機停飛,讓該型波音客機可能存在的問題終於浮上枱面。這款 2017 年 5 月才正式交機服役的客機,最近半年之間,發生了兩起空難,據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該型客機的「攻角感應器」可能存在瑕疵,導致自動駕駛系統做出錯誤反應,才導致空難的發生。

自動駕駛的原理,是依靠傳感器偵測外界狀況,讓交通工具依一定規則行駛。

和汽車不同,最早的飛機自動駕駛系統早在西元 1912 年便已經發明了,現今飛機自動駕駛的元祖,是 1947 年美國空軍搭載在 C-54 運輸機上的那套系統,也是首次將無線電導航系統加入自動駕駛系統的機型。但即便如此,自動駕駛的發展也已經超過 70 年了。

汽車自動駕駛系統日漸發展,但離完全自動駕駛,為時尚早。

不管是飛機還是汽車,原理其實都很相近,就是透過各種傳感器去感知外界,然後讓交通工具依照一定的規範行駛或飛行。但問題來了,世事總有「萬一」,如果發生了原本設計自動駕駛系統工程師設想以外的情況,又會發生什麼情況?

如果交通狀況脫離工程師設想,自動駕駛還安全嗎?

我們可以從 1994 年的名古屋空難及 1998 年的大園空難看到結果,經過調查,這兩起空難都肇因於駕駛與自動駕駛系統之間的拉鋸,不是需要系統介入時,系統沒介入,要不然就是不需要系統介入時,系統介入了;而結局自然是場悲劇。

當然,車冠軍是個談汽車的媒體,我們不用花太多時間聊飛機,但我們可以從飛機的自動駕駛系統,來看看目前正在發展中的汽車自動駕駛系統。

Tesla 創辦人馬斯克力推自動駕駛系統,強調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機率。

開啟汽車自動駕駛濫觴的,絕對是 Tesla 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 Mask),從 2016 年起,Tesla 就陸續發生了幾起自動駕駛狀態下的車禍;就連台灣,都在去年 12 月,發生在自動駕駛狀態下,追撞警車的事故。但這些車禍經過調查後,都與駕駛人分心、打瞌睡與無視系統警告有關。

Tesla 旗下車款曾發生多起自動駕駛情況下的車禍。

科幻電影裡那種「完全自動駕駛」到底有沒有可能?以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或許這個問題問得稍嫌早了一點。2016 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交通研究所發布的論文顯示,美國自然車禍的發生機率是每百萬英里 6.2 次,而自動駕駛系統車禍的發生機率僅有每百萬英里 3.2 次。可以確定的是,自動駕駛真的能夠有效降低車禍的發生機率。但這就夠了嗎?我們發展自動駕駛,不就是為了零事故嗎?

在一定條件下,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能讓車主更輕鬆,但並不表示駕駛完全可以將安全交給車子。

早在汽車自動駕駛還沒正式發展前,車界就有個老笑話,說是有個美國人,將露營車開上高速公路,設好定速系統後,就離開駕駛座跑去泡咖啡,想當然就發生了車禍,但當事人一狀告上法院,結果則是在露營車的車主手冊裡多了一條:「開啟定速系統時,不能離開駕駛座泡咖啡」。

由於交通狀況永遠有「意外」,在可見的未來,這樣的完全自動駕駛,恐怕還很難實現。

各種新科技的發明,都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為方便、更為舒適。但無論如何,科技的發明,都是做為人類的「輔助」,而非取代。如果人類學不會妥善地運用新科技,那麼,像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駭客任務(Matrix)》裡那種因為人類有自毁傾向,導致電腦接管世界「保護人類」的事情,未必不會在現實生活裡發生。

=======================================

張志康,資深汽車媒體人,曾任職於一手車訊、汽車百科等汽車雜誌,中央日報、欣傳媒汽車線記者,以及時報周刊編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