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電池或是解決方案

近十年來,全球各大車廠都積極在研發、推出全電動車,一時之間,電動車似乎已然確定成為未來汽車市場的必然發展趨勢。但從實際的使用層面來看,電動車的未來,真的這麼看好嗎? (文/張志康)

全球各大車廠都在研發電動車,但電動車真的是次世代的移動工具嗎?

從近年來國際車壇的發展來看,電動車似乎已經成為顯學。但問題是,電動車有可能全面取代現行的內燃機汽車嗎?其實這要檢視幾個電動車發展的關鍵點,就會知道可不可能。

不管是歐洲車廠或日本車廠,全電動車都成為搶市最重要的戰略性武器。

第一個關鍵點,在於充電柱的設置。以Tesla來說,其實消費者在買車的同時,往往會同綑一套家用的充電柱,設置在停車位附近,專門為車主服務。但問題來了,依台灣現行法規規定,大樓的停車場屬於大樓管委會的權責範圍,因此車主若要設置充電柱,必須通過社區管委會的許可,否則車主就只能在公有停車場設置的充電柱才能充電。 

在台灣,若想在社區的停車場加上充電柱,還必須經過社區管委會同意。

以目前來說,台北市公有停車場截至去年12月為止,共有264個電動車充電位,如果電動車的數量愈來愈多,這樣的數字是否足敷使用?都是消費者必須考量的重點。當然,未來充電柱的設置,到底應該是政府埋單,還是使用者埋單?又是另一個重要的爭議點。 

公用的充電柱是否夠用,再加上是否會被占用,都是消費者考量的重點。

第二個關鍵點,則是電池的效能,與充電的速度。電動車所用的電池,在近十年來有著相當革命性的進展,體積愈來愈小、電量愈來愈大。但問題在於充電的時間與充電速度。或許有人會問,現在不是都有電動車快充的功能嗎?的確是有,但就像手機的快充一樣,電動車的快充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充電柱需要用更高的電壓、更大的電流,才能在單位時間內為電動車充進更多的電力。然後問題又繞回了第一個關鍵。 

電動車快充的前提,是充電柱要提供更高的電壓與更大的電流。

那麼,如果像電動機車那樣,改成可抽換式的電池呢?其實問題並不會比較小,因為抽換站的設置還是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設置點最少也要有現今電動機車電池抽換站的數量,後續的電力費用成本又該如何計算? 

抽換式電池供應站,也需要大量的建購成本。

第三個關鍵點則是使用方式,由於電動車有著續航距離、充電時間長等先天性的缺點,若改變車輛使用的慣性,消費者未來不用買車,而是像Ubike那樣租車,未來電動車的使用,才可能進一步普及。但這又等於改變了消費習慣,顛覆了擁有自用車就是為了方便的根本理由,換言之,這樣的改變,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為消費者普遍接受。但其最大的問題則是租車據點的數量,以及使用地點的取得難易度。 

透過分享的方式,電動車的實用性會高出不少。

事實上,日本豐田其實比較看好的是燃料電池的未來發展,畢竟,要解決的問題,除了單位成本的下降外,僅有加氫站的液態氫存放,以及車上氫燃料的存放安全性,其他的使用,都與現行的內燃機汽車與加油站不會有太大差別。 

不少車廠其實看好氫燃料電池車未來的發展,畢竟以使用來說,像豐田Mirai這樣的FCV,實用性會比電動車強一點。

但到目前為止,全球車廠都將重點放在電動車的研究與發表,前面所提的這些問題,未來五到十年之間能夠解決多少,將成為電動車是否能夠真正成為次世代交通工具的關鍵。 

電動車的問題能夠在短、中期獲得解決,才會有未來可言。

======================= 

作者張志康有20年以上的汽車新聞採訪經驗,曾任職於一手車訊、車主雜誌、汽車百科等專業媒體,與中央日報、欣傳媒、時報周刊等綜合性媒體,現任NOWnews資深要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