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圖丕變汽車不再是武器 


美國車曾經是美國政府拿來平衡貿易逆差的最大籌碼,但這次的中美貿易戰卻成為配角。

從上個世紀開始,美國在面臨貿易戰時,汽車永遠是拿出來當成籌碼的武器。包括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在上個世紀往往是美國用來征服世界的利器,但這次的中美貿易戰,美國汽車業卻安靜無聲,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文/張志康)


美日兩國上個世紀的貿易戰打得不可開交,如今兩國間的汽車業誰勝誰負,已經很清楚了。(翻攝自川普Twitter)

年紀較長的朋友在看這次的中美貿易戰時,應該會想起上個世紀的日美貿易戰,從各種方面來看,都有相似之處,但最大的差別,除了八十年代初,日美貿易逆差僅有370億美元,但當前中美貿易逆差,竟達3,750億美元之譜外,就是這次,汽車業不再成為關鍵。

新能源車的發展,讓中美兩國的汽車產業,出現結構性的改變。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國一共對日本發動了十五次的「301調查」,汽車業一向是美國政府會拿出來當成籌碼的行業。但在這次的中美貿易戰裡,汽車卻一直未能成為主角,連籌碼都談不上,到底這兩個世紀之間的貿易戰,有什麼樣的落差,讓一向被認為是火車頭產業的汽車業,從本世紀的貿易戰中消失無蹤呢?


 中國大陸的汽車業,從一開始就透過合資與自主品牌兩方面,走自給自足的路。

其實很簡單,最大的差別在於,日本是一個汽車輸出國,而中國大陸的汽車業從頭開始就走向「自給自足」的路。最明顯的證據,就在於中美雙方2017年的汽車成車進出口數量。 

 進口的美國車在全中國大陸境內,市占率約僅有1%。 

依Fourin調查公司的資料顯示,美國銷往中國大陸的車輛達28萬輛,而中國大陸銷售美國的數量則僅有5.5萬輛。前者僅占中國大陸全年總市場的1%,而後者僅有0.32%。但若要算上通用與福特在中國大陸境內的合資車廠,則美國車占大陸車市約11%左右。


隨著中國大陸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雙方的角色也為之丕變。

撇開政治因素不談,真正的關鍵在於從2009年開始,大陸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到了2017年,兩者間的汽車年銷量差距甚至擴大至1,164萬輛。與上個世紀的日美貿易戰相比,完全是主被動易位。 

 大陸新能源車的量變,帶動了質變。

再者,隨著汽車市場逐漸走向大陸稱之為新能源車的純電動車與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雖然美國一直認為自身擁有技術優勢,但大陸市場的「量變」卻直接帶動了「質變」。

 雖然兩國都有新能源車,但美國新能源車的行駛距離遠遠不及大陸。 

據國際能源署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球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為200萬輛。其中大陸的銷量達65萬輛,美國緊隨其後,為56萬輛。不過,美國艾睿鉑(AlixPartners)諮詢公司直指,關鍵在於純電動汽車實際行駛的距離。依該公司的數據顯示,大陸2017年7~9月新能源車的行駛距離達2,760萬公里,是美國的2.3倍,而其數據背後的意義在於,相關業者可以收集更多實際行駛的數據,回饋至開發端。該公司也認為「中國在電動化這個最為重要的領域已經領先全球」。

川普政府對於環保法規的鬆綁,可能造成美國汽車產業的負面影響。

相對於中國大陸積極投入新能源車的開發與補助,美國川普政府為開發頁岩油放寬環保和燃效規定,退出了因應全球暖化的《巴黎協定》。結果當然是讓耗油的車款,如SUV、Pickup銷量大幅成長,但逆反全球趨勢的政策,也使得美國的汽車產業將注意力從新能源車型上移開,進一步失去技術領先的優勢。

 隨著日本車的大舉攻城掠地,美國的汽車產業體質已經很弱了。

從汽車產業觀察的角度來看,美國政府對於汽車產業的錯誤政策,可能會進一步重傷已經很虛弱的美國汽車產業體質,讓美國車可能永遠失去全球產業裡的競爭力。

=======================

作者張志康有20年以上的汽車新聞採訪經驗,曾任職於一手車訊、車主雜誌、汽車百科等專業媒體,與中央日報、欣傳媒、時報周刊等綜合性媒體,現任NOWnews資深要聞編輯。